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拍讯

凤凰拍卖2013秋拍推“新金陵画派书画艺术”专场
作者: 来源:雅昌艺术网华东站 发布时间:2013-12-14 点击数:

 江苏凤凰拍卖2013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12月20至21日预展,22日拍卖,南京丁山花园大酒店钻石厅)的《笔墨当随时代——新金陵画派书画艺术专场》共展出书画作品八十余幅,精选了傅抱石、钱松嵒、宋文治、亚明、魏紫熙等人的书画精品。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趣旨风格和审美个性,代表了“新金陵画派”的综合艺术成就。


  “新金陵画派”是中国画坛最具影响力的绘画流派之一。新中国鼎立后,艺术家们纷纷响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号召,开始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创作实践。“新金陵画派”崛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由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老一辈艺术家创立,实现了由传统的古典主义向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的转变。他们抱负相同而各有揭帜,其题材多以革命圣地、边防前线和江南山水为表现内容,或雄伟壮丽,或隽永清新。他们安身立命的生活环境是地域性的,而他们的视野空间却是开放性的。其艺术观念,集中体现在颠覆传统的求道精神,破茧成蝶的创新精神,兼容并蓄的民族精神,高尚纯粹的人文精神。


  “新金陵画派”的艺术家们,以全新的写实面貌及笔墨形态,整体演绎出历史性的蜕变。在生活中寻找素材、搜求新意,这种新的文化认识和自觉意识,是“新金陵画派”的理念和导向,在新中国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展出的这批书画精品中,傅抱石的《玄武湖之春》和《蜀中记游》,新意迭出,引人倾心;他的作品总是保持着一以贯之的意象高古、飘逸俊朗,恢然有节士气概。钱松嵒的《常熟田》、《江南锦绣》、《高路入云端》、《毛主席诗意》、《泰岱雄姿》、《蜀江清秋》和《秋味图》,典丽而静,冲淡而远;不仅具有文人画的修养,还有民间美术的精髓,富有生活情趣,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其中,《常熟田》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里程碑,堪称新中国画的典范。宋文治的《延安晓色》、《嘉陵晓云图》、《水乡春晓》、《晓云》、《云壑飞泉图》、《高山流水》等,摹写自然风光,颇有峰峦明灭,云烟萦绕,潺湲滴沥,响彻空山的意境。现实之中古意犹存,可以看出大师深厚的锤炼之功;其中,《延安晓色》是新中国红色艺术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亚明的《黄山云》、《黄山令我动此情》、《苗山秋》、《雨在黄山中》、《湖光山色》、《苗山秋色》等,空灵洗练,幽秀之极;既有传统的古典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生活的因素,意境清新,格调雅致。魏紫熙的《朝晖》、《黄坳大桥》和《霜叶红于二月花》,情景并茂,生动逼真,在新中国人物画的代表作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陈大羽的《雄鸡》、《大福寿》,大写意笔法饱满酣畅,气势凌人,彰显出更多现代情怀的豪迈与奔放。


  林散之的《西邬枫林》和七言对联,格局恢廓,气势戟张,骨力骞腾,嶙峋傲兀。萧娴的书法碑意磅礴,骨气清刚,脱胎于康南海而介然特立,诚为女中丈夫。此外,同时推出的还有刘海粟、费心我、胡小石诸家的作品,值得玩味。


  50年代,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倡导山水写生,开始了改造旧美术的第一次运动,山水画家都希望通过写生完成对旧山水画的改造,傅抱石亦在此时加入到时代的艺术潮流中,着意改进传统山水画技法,从实验中反映新生活的内容。


  寓居南京20余年的傅抱石对玄武湖情有独钟,玄武湖小景在其多次写生实践中总结升华,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画面具有文人画的古旧研雅,却并不清高自许,而是在淡雅清逸的诗思中表达出新时代的开朗乐观。其破古立新的精神在此时可见端倪,并在尔后驿马频仍的国内外旅行写生后得到大刀阔斧的改进。


  根据宋文治的回忆,傅抱石一生用墨多于用色,山石树荫的颜色都要用墨,故他的作品看起来分量重,韵味足,非常耐看。图中所见,乍暖还寒时候,玄武湖洲畔诺那塔和喇嘛庙绿树掩映,香火鼎盛,游人如织。岩边柳树绿影婆娑,一笔带过。湖面游船散落,岸上行人往来,融融游春气象。形制古朴的诺那塔与水中古塔遥相呼应,近景苍绿的松柏与始发新枝的柳荫互为对照,以水墨清香营造出“暖风浑酒色,晴日畅琴弦”,“嫩云轻似絮,新草细如毛”的春意阑珊。


  本幅由关山月先生在多年以后补款。两位先生同样注意提炼生活意象,注重艺术体验,并且志趣相投,在早年有多次合作的机会。1959年初傅抱石关山月共同承担为人民大会堂正厅创作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的任务,这次前无古人的宏大制作,使得二位大师扬名海内外,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1961年6月至9月,二人又同被委派至东北长春、吉林、延边、哈尔滨、镜泊湖、沈阳、抚顺、大连、长白山等地写生作画。后来还为此行举行画展,并出版《傅抱石关山月东北写生画选》(辽宁美术出版社,1963年)。可以说,对于傅抱石作品的笔法墨气,关山月是了如指掌的,经其断为真迹,当引为本幅作品确凿无疑之证据。



  傅抱石 1904-1965 玄武湖初春 设色纸本 镜心 尺寸:42×50cm



4钱松喦 常熟田 设色纸本 立轴 尺寸:70×49cm


  庆祝新中国成立十五周年献礼之作创作于1964年


  《人民日报》总编邓拓同志,高度评价钱松岩的《常熟田》解决了传统山水画如何反映社会主义精神的问题。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华君武同志,在1964年第5期《文艺报》上发表《山水画推陈出新的样板》,表达了观摩钱松岩《常熟田》等一批新作后的喜悦和尊敬的心情。


  钱松岩本人也在1964年第3期《美术》杂志上发表了《画社会主义的丰产田》,谈了《常熟田》的创作想法和创作过程。


  (一)北京中国美术馆所藏《常熟田》


  (二)本次凤凰秋拍拍品《常熟田》


  《常熟田》是钱松喦先生为庆祝建国15周年献礼创作画之一。画中平田万顷,一片葱绿,市镇喧闹,河网密布,舟楫缓行,一片丰收在望的江南景象。全图构思新颖,立意深邃,视角独特,构图巧妙,手法稳实,不炫耀技巧,以极具传统功力之笔线,缓缓勾出,清渲淡染,产生了极具视觉穿透之美而浸润人心的效果。此图产生后,与《红岩》一道,一红一绿,成为钱老山水画创新的又一里程碑式的杰作而彪炳画史,它创造了山水画的一个全新样式。


  钱老在画完《常熟田》后写文说:“……在这里不能以为光是平坦坦的田而没有山,构图上没有‘丘壑’,不像山水画;而正要打破这老程式来反映江南新面貌,才使人看了有襟怀豁达、眉宇轩昂的感觉,……夸大了田的面积,使之占画面的绝大部分,这样气势才够。”


  《常熟田》先设定题材—水田,从“宜兴”着眼,最后到选择江苏常熟为名,确实动一番脑筋。年年“常熟”,寄寓了作者对农业年年丰收的良好祝愿。


  名称有了,但在创作中的困难更大,满纸平田,无山可画,如何成为通常意义上的“山水画”?传统山水中,认为凡画须有“丘壑”的说法能不能打破,怎样打破,成为一个新课题。


  钱老首先采用“鸟瞰”式,满纸从下到上让田撑满全画,从古人画田只在山脚坡陀夹缝之中点缀一下发展成上不见顶下不见底的几乎俯视的大面积画田,确是一个飞跃的发展,这不仅需要手段(钱老自己说:“我过去有‘鸟瞰’的‘本钱’,画本没有,现实有,心中有。”),更需要胆量。


  具体处理上也是颇有匠心的:为避免画面因大片田地而造成的平板,首先从总调子上采取下实上虚,略成远近之势而具一定的深度空间(但较真实远近感已大为减弱了),其次用一水道以斜势自上而下穿插田间,时而左右伸进田中,时而汇成大片湖塘,巧妙地将田分割成大小长短不等的数块版块,以斜破正,活泼了构图,造成了视觉上的节奏韵律,间以周楫,静中有动,趣味横生。


  和上半部分用笔的线少块多相比,作者在下半部分大量用线,精心勾画布局了常熟的一个小城镇,笔者在常熟虞山上钱老写生处拍摄到实时地照片,和作品相比,田边小村被大大地夸张了,由压缩在田间的零星村落上升为在画面形式上较具视觉冲击力的占据重要分量的构成因素。田块和河道的形状均被作了造型处理而不呆板。如果说田和房屋的关系在第一稿中还停留在对实景的一般处理上,那么在第二稿中更趋于纯净、谐和而略具装饰意味,将近山去掉,不带有写生痕迹,图式更为升华了。小镇则更加规模成势,分布有秩序,用笔参差错落,房屋穿插,犬牙相交,黑白相间,疏密分割,与平畴湖泊的大片相比,交相映印,天然成趣,间以柳堤田埂,毫无板滞之感。


  著录:1、《中国画》p37,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北京分公司出版(香港发行),1978年。


  2、《钱松喦山水画选》,荣宝斋出版社,1988年。


  3、《现代水墨画家探索》图11,雄狮美术,1989年。


  4、《山水技法解析——钱松喦》P87,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年。


  5、《高度的集聚——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展》P10,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


  中国山水画表达方式的新典范


  文革后期,钱老从“五七”干校回来,参加了省文艺创作组的工作,恢复了艺术创作。时恰逢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全国举办大型美术展览以纪念之。钱松喦在《常熟田》构图的基础上又大胆向前推进,以江南太湖为题材创作了四尺大画《锦绣江南》,画中的取材依旧为江南丘陵杂树,集镇渔港,河网桥梁,平田万亩,一片繁荣景象。只是在两方面较《常熟田》有大的突破:其一,构图视角更加趋于俯视,几乎从空中俯看,田地犹如竖起的‘门板’(浙江中国美术学院王伯敏教授在其著作《中国山水画的透视》一书用此作为例,称为“门板透视”),直逼人目,加上合理的块面分割,较《常熟田》偏柔和而言,更加遒劲浑朴而直呈主题。其二,随着钱老年龄渐老,又经历文革磨难,笔线更加沉涩老健,行笔如汉隶,又有钟鼎石鼓意味,全图基本以勾勒为主,较少皴擦拖染,力透纸背的用线与构图样式一道加强视觉美感而给人以及其强烈的艺术感受。色彩较《常熟田》浓郁,近似大青绿法,艳而不俗,实中有虚,更具装饰性,充分概括了江南农村的色彩面貌。


  《锦绣江南》为钱老农田内容的又一力作,是《常熟田》系列创作的延续发展,它将这一构思方法、构图样式推向了极致,创造了中国山水画入画题材及表达方式的新典范。



钱松喦 江南锦绣48 钱松喦 1899-1985 江南锦绣 设色纸本 镜心 尺寸:43.5×47.5cm


  著录:1、《钱松岩画集》P107,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2、《中国名家画集珍藏版——钱松岩画集》P100,中国美术出版社,2005年。


  3、《钱松喦画集》下卷P290,漓江出版社,2007年。



  49 钱松嵒 高路入云端·黄洋界 设色纸本 镜心 尺寸:16×47cm


  著录:1、《钱松岩画集》P186,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2、《井冈山》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民航与北京工艺美术品大楼制作成扇三千把。


  附成扇一把。


 


 宋文治 延安晓色 设色纸本 镜心 尺寸:36.5×67.5cm



   傅抱石 蜀山纪游 设色纸本 镜心 尺寸:28×40cm


  展览:1、傅抱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傅抱石作品展”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


   2004年8月11—18日。


  2、傅抱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民间珍藏傅抱石作品展”江苏省美术馆,中国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


  2004年8月25日—9月6日。


  著录:1、《傅抱石画集》(上)P134—135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3年12月。


  2、《民间珍藏傅抱石作品展画集》P51,中国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2004年8月。


  3、《傅抱石大典》P151,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7月。


  4、《傅抱石年谱》P12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9月。


  5、《傅抱石全集》(三)P306,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3月。


  6、《涤研草堂—珍藏画集》,爱莲居艺术出版社,2008年。



  亚明 苗山秋色 设色纸本 立轴 尺寸:137×68cm


  备注:此拍品原藏家得自画家本人。


  朝晖:红色经典的赞歌


  魏紫熙作为新金陵画派的杰出画家,早年专攻山水画,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以画人物画为主,在他六、七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精力花在现代人物画的探索和实践中,创作了一批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在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创作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奠基者之一。


  此幅《朝晖》创作于1973年,海边一块高耸险峭的崖岩上,六个解放军战士在红色的霞晖中在苦练杀敌本领。悬崖下面浪花翻滚,惊涛拍岸。高崖、海天、人物都沐浴在红色的霞光中,画家用祖国的无限壮丽海疆,反衬出了在悬崖上练习刺杀的士兵们的英姿勃发。艺术家大面积地运用重彩朱砂,使得画面既传统又现代,既庄重又新颖。可以说此幅作品是魏紫熙红色经典系列的代表作。


  魏紫熙之子魏镇先生看到这幅画时激动不已,连说“好!好!好!这是先父的代表作之一!”惊喜之情溢于言表。据魏镇先生回忆,魏紫熙根据海南写生,创作了4幅相同尺幅的作品,此幅是其中之一,另外三幅分别为《海岛女民兵》、《夜巡》和《放风筝》。这个系列代表了魏紫熙先生最高的艺术成就。


  当我们仔细品味《朝晖》时,不禁有强烈的时代再现之感,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将生活中的甜美奉献出来,令人憧憬,催人奋发。只有那个火红的岁月才能产生让人激情澎湃的佳作。如此重要的作品,存世极少,属博物馆收藏级别,市场难得一见,藏家当珍之、宝之。


  根据魏镇先生对《朝晖》作品的评述和部分史料撰写。



   魏紫熙 朝晖 设色纸本 立轴 尺寸:124×69cm


  魏镇题诗塘:朝晖。此画乃家父魏紫熙先生一九七三年所作,福建前线军队练武之埸景,


  为其精品佳作也。藏者可宝之,庚寅年秋魏镇题。


  著录:1、《高度的集聚——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展》P135,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


  2、《新视觉艺术》目录页。2011.2期。



   魏紫熙 黄坳大桥 设色纸本 立轴 尺寸:45×68cm


  著录:《革命摇篮井冈山》武中奇题鉴,1972年,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魏紫熙 1915-2002 霜叶红于二月花 设色纸本 立轴 尺寸:68×45cm


  著录:《魏紫熙人物画选》第36页,古吴轩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备注:本拍品经魏紫熙之子魏镇先生鉴定为真迹。


  魏紫熙以山水画名世,有深厚的传统功力,正因为如此,他的人物画人景并茂,意境深邃,诠释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正含义。魏紫熙先生毕生追求生活之美,并深入生活创作出极具生活色彩的众多人物画,一切的表现手法都服从于生活的感受。当人们品味着魏紫熙人物画时,都有强烈的时代再现之感,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将生活中的甜美奉献出来,令人憧憬,催人奋发。只有那个时代才能产生那样丰富的作品。魏紫熙的这幅《霜叶红于二月花》将一片枫林秋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你看,在秋阳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灿若朝霞,艳如去锦,岂不比二月春花还要美丽!透过这片红色,使人看到了秋天具有春天一般的魅力,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人物的表现更是沉稳厚重、造型典雅、色彩浓烈,真实的表现出那个时代的气息,同时代表着他人物画创作表现上的巨大成功与贡献。

版权所有 中国国家书画网 2013-2015
电话:010-57283280 传真:010-57283282
网址:http://www.gjshw.cn 电子邮箱:zggjshw@163.com